CODE平台的系统架构与安全架构

  这篇文章是开源大会上关于CODE平台介绍的完整版,其实早应该放在官方博客上的。里面详细讲述了我们平台选型过程和系统架构,希望能给对CODE结构有兴趣的朋友一些参考。

CODE系统架构

  CODE平台在初期经过一番调研后,我们锁定了几个Git服务的开源项目:Gitorious,Gitlabhq,Gitblit。其中Gitblit是java实现,具备核心功能,性能上有优势,但整体上不太成熟。 Gitorious和Gitlabhq都是比较成熟的实现,并且和Github一样,都是基于RoR实现,可以共享很多开源资源。我们仔细比较了 Gitorious和Gitlabhq,整体上来说软件架构很像,都使用Grit访问Git仓库,都是用RoR。虽然Gitorious的功能更加完整,但Gitlabhq很好的使用了各种开源Rails插件,如,用Devise实现登录,用SIX实现权限管理,用Grack实现Git over Smart HTTP,Bootstrap作为前端框架等,代码整洁易懂。代码好维护是软件工程中太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了,虽然当时Gitlabhq4.2还使用 Gitolite作为Git仓库管理,是个必须改造的累赘,经过权衡,我们还是选择了Gitlabhq作为我们基础来实现。

  系统架构如下:

 

系统架构

 

  作为Git服务,功能上就是要实现Git仓的Web访问和比较常用的三个协议:SSH, Git, Smart HTTP。Web访问就不用说了,就是Git仓的WEB展现。SSH因为其安全性,基本上是使用Git开发者进行pull/push最常用的协议。 Git协议只支持Clone,因为其效率最高,深受喜爱。Smart HTTP则最方便,而且使用最通用的80端口,不会被公司防火墙屏蔽。功能上来讲,实现起来问题不大。仔细考虑一下,就会发现其中最大的难题,在于解决大规模部署,数据安全,动态扩展等平台维护功能上。

  作为Git公众服务,不可避免的Repos会非常的庞大,并且随着用户量的增加需要动态的扩展。对此,常规的有两种方案:

方案

 

  方案1: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:

  系统由多个Server和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组成, 由负载均衡器负责随机分发用户的各种请求给每个Server。每个server实现所有的Git服务(WEB, SSH Listener, Git Listener, Smart HTTP Listener),所有的server可以共享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。通过Posix挂接到Server的特定路径。DFS可以根据需要动态的扩展,也负责数据容灾和高可靠性。

  方案2:使用分布式后端:

  系统由前端(FE)和后端(BE)组成。后端保存所有Git仓库,负载均衡把用户请求平均分配给前端,前端根据请求类型,分别通过远程调用、透明代理访问后端的Git仓库。

  分布式文件系统实现起来比较简单,但考虑到目前分布式文件系统都只适合于大文件的存储,而Git恰恰都是大量的小文件操作,性能以及存储利用率都非常成问题。所以我们选择了分布式后端的方案。分布式后端充分的使用了所有后端机器的计算能力,需要实现Grit库的远程调用以及SSH, Git的代理,后端路由表,而且为了实现高可靠性,每个后端都必须是一对,提供服务的高可靠性以及保证数据安全。

  到此,我们可以逐个功能分析一下工作原理:

  1. Web访问。用户提交请求, 首先会到达负载均衡。负载均衡会把用户请求发送到任意一个前端,前端运行Web服务器,我们的Rails应用会处理用户的请求,根据用户请求的Git仓库, 查询到仓库所在的后端。通过Grit远程调用访问后端数据,然后变为HTML展现给用户。

  2. SSH访问。 Git over SSH通过publickey鉴权,用户执行git命令后,Git客户端会把相应的Git命令,用户的publickey,以及访问的Git仓库名发送给服务器。请求首先会到达负载均衡。负载均衡会把请求发送到任意一个前端,前端有一个经过我们改造的OpenSSH的服务,首先会根据请求中的 publickey,仓库名以及git命令到数据库中查询权限,如果允许,前端则通过路由查询到Git仓所在的后端,并且把SSH连接代理到相应的后端,后端SSH listener完成数据读取,通过前端的SSH代理传给用户。

  3. Git 访问。Git协议用来 Clone公开的仓库。同样用户执行git命令后,Git客户端会把相应的Git命令,访问的Git仓库发送给服务器。请求首先会到达负载均衡。负载均衡会把请求发送到任意一个前端,前端有一个我们的Git Daemon服务,该服务首先检查所访问的仓库是否是公开仓库,若是,则把把请求代理到相应的后端执行。

  4. Smart HTTP访问。 HTTP协议的代理和负载均衡都比较成熟,同理可以很容易的实现Smart HTTP的处理。

  不难分析出搭建系统的一些要点:

  • 负载均衡需要支持HTTP, SSH, Git等协议。我们在选择了LVS后,惊喜的发现,阿里云的LBS完全能够满足以上协议,使用之。

  • 需要改造OpenSSH,使它能够支持大量的用户使用Git的功能。主要是存储Publickey采用数据库,和Git系统的结合接口。我们通过改造OpenSSH完成。

  • 需要实现Git Daemon,因为Gitlabhq没有支持Git协议,Git自带的Git Daemon性能不适合于大并发,我们自己用GO语言实现了一个Git Daemon。GO语言作为能够处理高并发的高级语言,其开发效率和Ruby可以媲美。我们已经开源了此项目: https://code.csdn.net/CSDN_Code/code_git_daemon ,欢迎大家一起完善。

  • 需要实现SSH 和Git Proxy,完成前端到后端的透明代理。

  • Grit 远程调用,完成前端WEB应用对后端Git仓库的访问。

  • Grit库的优化以及中文支持。在实现过程中,我们发现Grit库对中文支持不够好,中文文件名,中文Branch以及Tag等都存在问题。如果使用Gollum,会发现wiki页面也不支持中文名。我们都对此专门进行了修改。同时Grit在有些方面性能也有很大的瓶颈。我们也在Github上对我们所做的修改推送给了原项目,如果Grit库的维护者接受了我们的修改,大家就能看到一个全面支持中文的系统了

 

CODE安全架构

  作为代码托管服务,系统的安全性是需要特别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。其中最为重要的,莫过于用户数据的健壮性,我们在此方面上了三道保险:

 

  安全架构

图:CODE平台安全架构

 

  在基础平台安全层面,我们从物理安全,网络安全,系统安全三方面给予CODE平台最牢靠保障。首先,CODE采用阿里云的存储,保证数据同时有三份,定期备份同步用户数据到备份服务器,在某些灾难情况下也可以恢复用户的数据。其次,CODE采用具备负载均衡及双机热备功能的设备持续提供网络服务,其强劲的网络防护设置能有效防护各类网络攻击,并实时网络状态监控。再次,CODE 拥有持续的端口入侵扫描,挂马扫描,漏洞扫描防护,保证系统最新补丁持续及时更新,实时的系统状态监控,有效防止过载及溢出错误。

  在中间应用安全层面,CODE提供多种安全传输协议,对各应用均进行特定的安全加固,实行实时应用服务状态监控,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应用安全。每日的数据都有多份备份副本,并实施安全的数据访问控制,各用户数据相互独立,实时用户数据操作记录以保障数据安全。口令安全方面,CODE采用统一的网站登录方式,存储及登录时均使用加密操作,并提供用户对SSH协议key的自行管理。

  在管理安全层面,CODE使用了堡垒机机制,具备完整的安全管理操作策略及手册、完备的应急恢复策略和详尽的日志审计,保证所有的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明确,并且都有纪录可查。全站使用了HTTPS协议,保证各协议接口都安全可靠。

  我们正在奋力打造一个具备完美功能的代码托管平台,现在代码片、组织等功能已经上线,代码搜索、客户端还有一些我们认为适合中国开发者的功能,也会逐步和大家见面。

 

  接下来还希望大家多多鼓励,多多帮助,可以给我们开issue,也可以在论坛发表意见。 当然还可以通过派生我们的项目加入我们的开发。让大家一起努力打造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!

  1. da shang
    donate-alipay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 donate-weixin weixinpay

发表评论↓↓